忠琦配资 2007年,一台湾富商造访沈阳大帅府,对售票员说:我就不买票了吧_张学浚_张作霖_张学良
2007年,一批来自台湾的游客来到了沈阳著名的大帅府。他们说着带有浓重台湾口音的普通话,和周围典型的东北腔调格外不同,显得格外突兀。售票员照例开始收取门票,一张张票被依次递交上去。
就在这时,一位男士突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对售票员说:“那我就不买票了吧?”
同行的几位游客随即发出轻笑,然而售票员却露出困惑的神情,心想来景区游玩怎么可能有人不买票?这位看上去体面得体的台湾商人莫非想要逃票?
但男子接下来的话令售票员震惊不已:“我父亲叫张学浚,我祖父正是大帅府昔日主人张作霖!”
展开剩余90%“什么?张作霖的孙子居然回来了?”这句话瞬间点燃了现场众人的好奇心,越来越多的游客围拢过来,纷纷低声议论:这个台湾商人真的是张作霖的孙子吗?他会不会在说谎?
售票员也不知道该作何反应。如果真是张作霖的孙子,或许可以破例让他免费参观一番,毕竟这也是一种无形的宣传。景区的负责人很快得知消息,亲自赶来核实这个“孙子”的身份。
张作霖家族人口众多,他一生育有八个儿子和六个女儿,共计十四个孩子,这些子女又繁衍出众多后代。然而除了长子张学良,其他后代名声不显,负责人一时难以判断眼前男子是否真与张作霖血脉相连。
这位名叫张闾实的台湾商人向负责人保证,他确实是张作霖的孙子,父亲张学浚是张作霖与第五任夫人寿夫人所生。
寿夫人在历史上颇有名气,尤其在皇姑屯事件中,她挺身而出稳定了大帅府的局势,与日军斗智斗勇,为张学良争取了回归掌权的时间。
虽然寿夫人名声在外,但她所生的几个子女却始终被张学良的光环掩盖,人们提及这些孩子多是一头雾水,不知他们生平事迹,也不了解他们后来身处何方,子孙如何。
无奈之下,张闾实只得详细向负责人讲述家族史,才终于证实了自己的身份。
张家命运与这座大帅府紧密相连,祖母寿夫人当年便居住在大帅府左侧的小青楼里,长时间内,她是家中不可动摇的女主人。
张作霖风流倜傥,夫人众多,但寿夫人以其卓越的管家才能在众夫人中最受宠信。大帅府有两座青楼,大青楼与小青楼,专门用来安置亲眷,其中小青楼便是专为寿夫人修建,彰显张作霖对她的信任与宠爱。
皇姑屯事件后,张作霖被送回家乡,最终在小青楼中去世,陪伴他的正是深得信赖的寿夫人。
张作霖去世后,寿夫人预料日本侵略者会趁机作乱,但因张学良尚未回归,她冷静应对。日本特使被引入小青楼,寿夫人敬茶并暗示张作霖尚未死亡,使日本人误判形势,从而拖延了时间。
寿夫人的沉着冷静为张学良顺利返回大帅府赢得了宝贵时间,继承了东北的行政权。
尽管张作霖已逝,寿夫人依然是大帅府的实际掌控者。她对外严厉果断,对内宽厚和善,尤其担心后代之间产生矛盾,于是将所有夫人集中在小青楼,共同抚养子女,维护家族和睦。
由于涉及重大历史事件,寿夫人名声远扬,但她的孩子们却不显山露水。张学浚就是其中一个被忽视的存在。
他是寿夫人所生第二子,在十四个子女中排名第六。性格温和低调,从小受良好教育,曾考入北辅仁大学,精通多国语言。
与哥哥张学良不同,张学浚的生活平静无波,不背负家族重担,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幸运。
他少年时代平淡无奇,随着时间推移,家族经历了父亲去世、政变频发、东北易帜和九一八事变等历史巨变。
九一八事变时,张学浚年幼,只能眼睁睁看着故土被侵,占领后的家族被迫离开大帅府。
这对他打击巨大,从此立志与日本侵略者势不两立,最终在抗战爆发后,意外加入了军统组织,誓要抗日。
虽说加入军统似乎有些出人意料,但军统毕竟是国民党正规机构,这对他仕途有利。
然而,张学浚在军统的日子并不轻松,原因之一是哥哥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,西安事变后,蒋介石对张家展开报复,家族权势大减。
东北土地和军队是张家权力根基,如今东北沦陷,张作霖与张学良相继失势,东北军逐渐解体。
张学良失势后,张家已无人能主导东北军,家族走向衰落。张学浚虽忧心忡忡,却只能在军统低调工作,祈祷不被牵连。
刚开始,张学浚如履薄冰,担心哪天就会被蒋介石清算。幸运的是,他政治影响有限,蒋介石无意对他动手,但暗中排挤依然存在。
他的英文流利,使他能与美方情报人员交流,这成为他的立身之本。
解放战争前夕,张学浚被派负责与美国对接。1948年,哥哥张学良被送往台湾继续软禁,张学浚也被命令前往台湾,或有监视意味。
他没有反抗,只能顺从命令。初到台湾时,他怀有一线希望,盼望内战结束后哥哥能获释。
但蒋介石早已决心将张学良幽禁终身。张学浚不知此意,试图探听哥哥情况,争取见面机会。
尽管兄弟不是同母,但张学浚感激哥哥从小对自己的照顾,尤其在家族流离失所后,更渴望与哥哥商量未来。
此举引起军统警觉,视张学良亲近者为风险。张学浚不久接命令调往香港、澳门发展,远离台北。
这明显是警告,张学浚终于认清现实,不再打听哥哥消息,带家人离开台北,但生活日渐艰难。
军统对他身份敏感,采取半放弃态度。张学浚辗转多年,最终在澳门安顿下来。
张闾实的童年记忆就是从澳门开始。那时他根本无法把沉默寡言、只顾赚钱养家的父亲与名动一时的张作霖、张学良联系起来。
家境贫寒,张学浚收入微薄,军统已断发薪,回台湾路被堵。无奈之下,他在澳门中学任教,还当过篮球教练和工地监工,只为糊口。
年轻时衣食无忧的张学浚,未曾料想自己会为生计奔波,家中孩子多,开销大,生活充满压力。
张闾实记得父亲少有笑容,直到他上中学,家人才获得台湾当局许可返台。
回台后生活仍不宽裕,许多人知晓张学浚身世,嘲讽他尊贵出身却四处讨生活,这令他心灰意冷,避世不愿接触他人。
父亲的变化令张闾实心疼,也让他为前途发愁。年少的他开始四处打零工,工地苦力、小学生家教、夜市摆摊,体味穷苦滋味。
多年后,张闾实感激这段经历,凭着这些磨炼,他成为了成功商人,底层拼搏为其打下坚实基础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忠琦配资 罕见的晚清老照片:1898年慈禧出行排场大,相互抓虱子的乞丐_生活_环境中工作_历史
- 下一篇:没有了